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制定了我国角膜移植手术的用药共识,供国内从事角膜移植手术相关诊疗工作的医师借鉴。
非感染性角膜移植手术抗菌药物应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为以局部抗菌药物为主。临床常用的局部抗菌药物包括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用药的目的是清除结膜囊细菌。
1.术前:术前常规局部使用抗菌药物3 d,每天4次。由于角膜移植手术的特殊性,导致很多患者在手术前没有足够的局部用药时间,故根据相关研究的结果,可选择手术前频繁点眼。如在手术当天,每小时点眼1次,总次数≥12次,可基本达到与常规用药相同的效果。尽管术前已经局部充分使用抗菌药物点眼,但是结膜囊冲洗仍是非常重要的术前准备,同时应注意睑缘部的卫生和清洁,减少手术后感染的机会。
2.术后:由于角膜切口大,角膜上皮未愈合,应常规使用抗菌眼液预防感染。应用时间通常为2~4周,尽量选择无防腐剂或低毒性防腐剂药物。
建议上述感染性角膜疾病的患者,术后密切随访时间≥1个月。
术前及术后降眼压药物及其他药物应用
眼压是决定角膜移植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良好的眼压和眶压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降眼压药物的应用:术前视病情给予甘露醇250 ml静脉输入或尼目克司50 mg口服降低眼压。术后早期对某些患者给予预防性抗青光眼用药是必要的,如联合白内障摘除及IOL植入手术、玻璃体切除术、虹膜粘连分离术患者,术前存在眼内炎、切口缝合过紧、术中黏弹剂残留、术前有高眼压病史等患者,术后可以局部或全身使用降眼压药物。
2.散大瞳孔或缩小瞳孔:若为单纯角膜移植手术,术前1 h使用毛果云香碱或术中使用卡巴胆碱注射液缩小瞳孔。若为联合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则使用托吡卡胺散大瞳孔。非感染性角膜炎行角膜移植手术后(包括穿透性、板层和内皮移植术),一般情况下瞳孔不散不缩。化脓性角膜炎患者角膜移植手术后或术后有明显炎性反应者应散大瞳孔,根据情况使用托吡卡胺眼液或阿托品眼膏。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是角膜移植手术后常用的药物,其既可以控制手术引起的眼部炎性反应,又可以防治角膜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
糖皮质激素是防治角膜移植手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一线用药。给药的浓度、频率和疗程根据角膜移植手术的类型、术后时间和免疫排斥反应程度确定。高危角膜移植手术患者,如化学烧伤或热烧伤后血管化角膜病变、婴幼儿角膜病变、免疫性疾病所致的角膜病变、多次角膜移植手术后、感染性角膜炎等,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强度和时间应高于常规角膜移植手术患者。
1.全身用药:常规角膜移植手术后1~3 d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高危角膜移植手术患者,根据病情延长用药时间或加大用药剂量。
2.局部给药:术后早期通常使用中高浓度糖皮质激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和使用频度均应逐渐减小,术后1个月用药频度由每天4次逐渐减为每天3次,术后3个月改为每天2次,术后6个月改为中低浓度糖皮质激素维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糖皮质激素的减量速度应有所区别。至术后6个月以后,视病情糖皮质激素改为每天1次维持至1年以上。长期应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对角膜植片透明性的维持有益。在高危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的管理中,推荐使用高耐受剂量,减量的速度应低于常规角膜移植手术患者,用药时间要更长。
角膜移植手术后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因此应高度重视其副作用,尤其应注意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白内障以及其诱发和加重感染。对于严重细菌感染,角膜移植手术后慎用糖皮质激素。真菌和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角膜移植术后2周内禁用糖皮质激素,2周后若原发病未出现再发,可以局部试探性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初期密切观察随访原发病的再发情况。由于激素长期应用有升高眼压的风险,因此建议在糖皮质激素使用期间应每月监测眼压变化。
免疫剂的应用
临床常用的免疫剂为环孢素A(cyclosporin A, CsA)和他克莫司(tacrolimus, FK506)。
1.CsA:眼部使用的免疫剂通常在术后1周给药。在角膜移植手术后的前3个月,CsA眼液每天点眼4次,以后逐渐减量,半年后可改为每天点眼2次,长期维持使用。对于高危角膜移植手术,CsA眼液局部给药效果并不理想,可选择CsA全身给药,给药时间为3~6个月,根据公斤体重计算用药量,并维持血液中药物浓度。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压,尤其高龄患者。
非甾体类药物的应用
角膜移植手术后1周内使用非甾体类药物,有抗炎、止痛的作用。临床常规使用非甾体类眼液每天3或4次。
人工泪液的应用
角膜移植手术后早期,应用人工泪液对促进角膜上皮修复非常重要。一般术后早期应尽量选择无防腐剂、黏稠度高的人工泪液,以减少对角膜上皮的影响。应根据术后角膜上皮的修复情况和泪膜破裂时间的恢复情况,较长时间使用人工泪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