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人的眼睛,黑眼珠和白眼珠的分界非常清晰。但是,有的人白眼珠上却长出一块儿多余的肉赘,形状类似于三角形,大多数患者不知道该怎么。通常医学上,我们把这种外形类似三角形的肉称为“翼状胬肉”。
一、什么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位于睑裂区角膜缘的附近,并且不同程度地侵入角膜,因其形态与昆虫的“翅膀”相似而得名,俗称“鱼肉”,又称“胬肉”。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见,多于20到30岁出现,通常见于眼球内侧,偶尔也可在眼球外侧,有时也同时发生在内侧和颞侧。肉眼识别。
一般认为它是一种结膜的弹性纤维组织变性,与日光照射和慢性刺激有关,单眼或双眼受累。翼状胬肉包含有结膜上皮和增生的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其主要由位于角膜表面病变顶端的头部,位于巩膜表面宽大的的并向外眦方向延伸的体部,和位于角膜缘的颈部三部分组成。>>> 了解更多眼科内容,点击在线咨询
二、翼状胬肉的病因
翼状胬肉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因中,主要是环境因素,日光中的紫外线、风沙、粉尘、干燥等都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内因主要是自身因素,如眼睛局部的炎症反应刺激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会增加。
环境因素:翼状胬肉多见于温暖干燥的气候。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日照量大、紫外线强,人群发病率较其他地区明显较高。环境中重要的因素就是紫外线照射,翼状胬肉可能是一种与紫外线暴露有关的球结膜和角膜的光化学变性,紫外线被角膜结膜吸收后引起细胞损坏及随后的细胞增生。另外,其他环境因素可能加重其进展,如电焊工、渔民、农民、海员以及其他户外工作的工人易患此病。
三、翼状胬肉的分类
翼状胬肉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进展型,即胬肉结膜下方的纤维血管组织宽大、充血、肥厚,体部呈三角形向角膜及巩膜表面延伸,头部明显隆起,侵入角膜表面,严重者甚至遮挡整个瞳孔,从而导致致盲。一种是静止型,即胬肉长到角膜边缘上就停止了,它不充血,呈微红色,头部扁平,结膜下方纤维血管组织菲薄透明,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不自行消退。
四、与假性胬肉、睑裂斑区别
翼状胬肉发生初期是多数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不适,发病后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1、轻微眼部刺激、干涩,在胬肉伸展至角膜时,由于牵扯而产生不规则散光;
2、胬肉改变眼睛外观、充血,影响美观;
3、因胬肉伸入角膜表面生长遮蔽睡孔而造成视力障碍,非常严重时则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
翼状胬肉与假性胬肉和睑裂斑较相似,应在临床上予以区别。假性胬肉和前面两种翼状胬肉在性质上全都不同,它是继发于外伤、角膜溃疡、角膜结膜的化学伤等,可位于角膜缘(也就是黑眼珠边缘)的任何部位,是结膜瘢痕纤维组织增生,新生血管和结膜上皮向角膜生长所致,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结膜囊缩窄或睑球粘连。睑裂斑是阳光照射后引起的球结膜变性病变,位于睑裂部球结膜,角膜缘内外侧有黄白色无定形隆起斑,经过一定时间可逐渐扩大,不侵入角膜,仅略影响美观,通常不需要,如果严重影响外观,也可考虑予以切除。
五、翼状胬肉的方法
翼状胬肉的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病变的进展速度。包括药物和手术。对于静止的、未影响视力的胬肉,建议患者远离阳光、灰尘、风沙,也可戴适当的太阳镜或防护镜减少外界剌激。
1、药物:
(1)使用人工泪液减少眼部刺激、缓解干涩症状。(2)伴有炎症反应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局部使用激素。
2、手术:
当胬肉进行性向角膜中部发展、患者有明显刺激感、影响患者视力及外观、影响角膜接触镜的佩戴等情况时,需要手术。翼状胬肉手术后有再发倾向,一般在原发翼状胬肉切除后数周至数月开始再发,再发较原发胬肉进展。再发率与病变的充血肥厚程度相关。翼状胬肉存在潜在并发症,特别是胬肉再发,再发胬肉比原发胬肉更为严重,因此决不能轻视胬肉手术。翼状胬肉手术的目的也在于切除病变、恢复球结膜和角膜的解剖结构、防止再发。通常有两种方法
(1)单纯切除:单纯切除手术操作方法简单,时间短,但术后再发几率大,所以这种手术通常不建议单独应用。
(2)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这是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术中取患者自体球结膜缝合于胬肉切除后缺损的球结膜处,可减少术后再发,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术后的外观。
此外,术中可根据病情使用抗代谢药物或羊膜有效。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患者在术后需按医嘱用药,按时复查,避免风沙刺激、揉眼,可佩戴太阳镜保护眼睛;如有眼红痛、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立即就医。
六、如何预防翼状胬肉
1、生活方式预防
(1)户外活动、作业时应戴防尘及防紫外线的眼镜,尽可能避免烟尘、风沙及阳光刺激,保护眼睛;
(2)平时注意用眼卫生,若有沙眼、结膜炎时,应及时点药;
(3)注意睡眠充足,有良好的作息时间,生活有规律;
2、饮食预防
(1)饮食多清淡,忌食过多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2)多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以预防和干眼病,消除眼睛疲劳,如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和蛋类,以及胡萝卜、苋菜、菠菜、韭菜等。